全国政协委员温涛:关于加强长江上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制的提案

2021-03-15 10:40:05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擘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2021年全国两会上诸多看点值得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学校副校长温涛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资源环境学院谢德体教授为民愿发声,为发展献计,赴京出席盛会。学校官网将及时传递学校代表、委员的“声音”,聆听新时代民生的福音,共同期待美好愿景的实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是遗传信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载体,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长江上游区域的三江源、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三峡库区、秦岭山脉等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区,孕育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动植物资源。统计资料显示,该区域有高等植物460余科、2800余属、1800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95%、73%、65%),包括16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国的63%),有脊椎动物1900余种(占全国63%),还拥有2200多种观赏植物和大量的名贵中药材。因此,长江上游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然而,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因内陆通商口岸持续开放、国际贸易愈发频繁,加之常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衰退,现已成为我国种质资源流失严重、农业生物入侵风险最高、生态安全抵御能力最低的地区之一,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种质资源保护和研发利用的相关平台及硬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种质资源统一保护与创制的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业技术应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建议:

  一、尽快将长江上游种质保护与创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长江上游生物种质资源的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准确评估农业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研判重大入侵生物新发突发态势、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屏障、防范农业生物技术谬用、打造农业生物安全实物资源库并建设农业生物安全信息网络等,保障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二、加快开展长江上游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科学打造创制平台。 “以创制实现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的理念,打造“基因发现—功能研究—品种创制—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展规模化的种质资源调查与创制。按照“面向国家需求、注重研究基础、倾斜产业价值、兼顾社会影响”原则,将覆盖的物种分为先导物种、主流物种和新锐物种。采取分类、分阶段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和创制工作。在规模化的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以诱变育种、模块化育种、基因编辑育种为重点的规模化资源突变库创制平台,建立集成式的种质资源创制工厂,实现种质资源智能、高效、定向品种的培育,满足生态兼容性和经济发展双重需求。

  三、高效搭建长江上游资源保护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和人才汇聚。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农业领域优势高校和重要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对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的联合攻关,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区)、保种场、保护区等,以长江上游为靶标,以西部产业为主体,服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打造农业种质资源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四、加大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高效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开展农作物良种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应用,以先进的基因编辑等手段,突破传统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技术局限,规模化创制突破性新种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创新,抢占种质资源工程化创制国际制高点,培育“高于自然”的颠覆性新品种,预防“卡脖子”新问题,进而开发创建地方特色品种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孵化以地方特色品种或特色功能品种开发为主的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