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温涛:加快“互联网+”时代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案

2021-03-09 18:21:04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擘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2021年全国两会上诸多看点值得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学校副校长温涛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资源环境学院谢德体教授为民愿发声,为发展献计,赴京出席盛会。学校官网将及时传递学校代表、委员的“声音”,聆听新时代民生的福音,共同期待美好愿景的实现。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为1693.5万人,约85%的高素质农民给周边农户带来了正向的辐射带动作用,约77%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其农业经营纯收入每年约为3.13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是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6倍。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力量参与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 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同样明确强调“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可见,中央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以此着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在四川、河南、广西、宁夏等地的调研发现,由于现有农村培训教育体系的缺陷,乡村从业主体明显老化,掌握现代生产技能、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青年高素质农民严重不足。就现阶段加快高素质青年农民群体成长而言,既有培育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忽视了“互联网+”时代提升乡村人力资本的特殊性,高效的培育平台尚未建立;二是培育供需匹配度不高,培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培育内容不合理,信息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严重不足;四是培育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形成稳定充足的投入机制;五是相应配套措施和发展环境存在缺陷,培育保障机制仍不健全。

  相关建议:

  一是技术赋能,利用好互联网数字平台是关键。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平台、网络云课堂、在线直播、可视化技术等,打造线上线下终身学习的平台。发挥“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不受地域限制、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由单一的教育向复合式的培育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效应,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辐射性培育方式。可以利用青年农民喜爱的快手、抖音等社交软件进行宣传,广泛报道推广优秀先进案例,充分发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农民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因材施教,差异化培育才能更高效。对具有潜力的青年农民进行差异化、动态性的培育,搭建全国性的高素质乡村人才服务平台。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出资购买专家服务,并由相关社会机构出力贡献人才资源,让参加培育的青年农民能够得到专家的有效指导。在课程后增加反馈功能,形成有效沟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去完善培育计划和方式。

  三是补齐短板,才能切实提升综合能力。要提升高素质青年农民的金融素养,增强这一群体应用互联网手段发展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有关互联网支付、借贷、众筹、理财等产品的基本概念知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互联网金融思维,进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是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培育的经费保障体系。鼓励企业、民间的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更高效地支持高素质农民的电商创业,设立专项扶持创业基金和资金项目,吸纳更广泛的资金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当中,有针对性地对其信贷需求、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五是立足长远,营造全方位发展的培育环境。加快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同时,加快构建诸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其他相应的支持保障体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凸显农林院校办学特色,构建更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育体系,出台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引导农科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有效扩大高素质青年农民群体。加大对高素质青年农民国际市场把握、交流和实践的支持,推动国际化、多元化现代高素质农民团队的培育,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夯实基础。